如何正確使用本益比

常遇到需要評估公司價值的情況,但在討論的過程,常驚訝的發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,已變成實務上廣為流傳的「技巧」。一直想對於這個問題作概念上的釐清。不過本文並非試圖教你如何撰寫一份評價報告,一份嚴謹的評價報告動輒1~2萬字,且至少會同時計算收益法與市價法。本文是想讓讀者瞭解,在有限的時間與極少的資訊下,需要對一家企業價值做出判斷時,本益比法具有的優勢與限制,以及如何使用。看完後希望能讓您對以下問題有所啟發:

  1. 常見的企業評價方法。
  2. 如何使用本益比。

常見的企業評價方法

也許您聽過本益比(PE)、價格對淨值比(PB)、價格對營收比(PS)與現金流量折現(DCF)等企業評價的方法,而其中最常聽到的,應該是比益比法。但我若告訴你,在企業評價的教科書中,講述PE、PB與PS的部分,合起來占比可能不到10%,其中大部分的章節是在講DCF法,會不會讓你覺得很驚訝?是的,PE、PB與PS,在學術上被認為是較不入流的評價方式,通常只能拿來做輔助,也就是用DCF法評價完後,再用PE、PB或PS來檢視評價結果的合理性。

你接下來會想,那為什麼實務上都用PE?因為它最簡單,也最直覺。簡單來自兩方面,資料取得的簡單計算的簡單。直覺則是它符合「公司賺錢則公司值錢」這個邏輯。其實我也不覺得PE法有什麼不好,工作後更能深刻體悟「實操性」的重要。DCF法固然嚴謹,但由於其資料取得過於困難,其中又涉及到很多估計(可能導致精準的錯誤),即便是專業人士都無法保證能精確執行,更何況一般大眾。當然DCF法亦有其價值,我認為以DCF法編製的評價報告,是給專業人士看的:(1)它能讓專業人士相互間檢視模型與邏輯的正確性,(2)專業人士可透過對評價標的之瞭解,自行調整參數而得出公司價值。

學理上將各種評價方法分為三大類:(1)資產(成本)法,(2)市場(價格乘數)法,(3)收益法。資產法是基於「資產的價值不應超過其重製(置)成本」,公司的價值就是當下複製一模一樣的公司,要花多少錢。由於很多現代企業的價值是無形的,能適用資產法的企業已越來越少,後面將不進一步闡明。市場法則包括了PE、PB、PS……等,是最常被用到的方法。現金流量折現法被歸類為收益法,這類方法計算通常較繁雜,且資訊取得困難。

收益法

收益法的基本假設是「一家企業的價值來自於經營所帶來的收益」,相較市場法,較為學理認同。實務上廣被使用的DCF(discounted cash flow)法,即屬收益法。收益法把影響企業價值的因素拆解的很細,好處是估算簡便,缺點是除了耗時外,更可能造成「精準的錯誤」。

市場法

市場法是基於自由市場競爭下將達致均衡的假設,也就是「同種類」的公司,其「股價」與某個「關鍵因子」間存在「某種關係」。關鍵因子可以是淨利,可以是淨值,可以是銷售額,也可以是息前稅前折舊前淨利……等。某種關係就是一個乘數。評價前需先計算出乘數,再把它套用到標的公司上。乘數可以憑印象,可以道聽塗說,也可以是蒐集樣本後計算而得。

常見的市場法包括本益比(PE)法、價格對淨值比(PB)法與價格對營收比(PS)法。PE法運用時需標的公司已獲利,惟現代公司,受到會計處理原則的限制,前期投入佔比高,且多數需當期費用化,致帳上常為虧損,無法採用PE法。這時營收成長通常係其重點,亦為投資者觀察重點,此時即可考慮採PS法。至於PB法,除了傳統上價值來自於帳上資產的公司外,代表性極差,採用此法參考價值不大。

如何使用本益比

Einstein was right about relativity, but even he would have had a difficult time applying relative valuation in today’s stock markets1.

本益比法看起來簡單,用起來也簡單,但並不代表它的道理就很簡單。同樣描述一件事,越短的句子代表的訊息量越高,被壓縮得越厲害,在還原的過程中也越容易出錯。除了EPS本身可能有會計原則的錯誤,選用……等問題外,乘數也是個大議題,看似簡單,卻是將一堆變數壓縮在一個數字表達,決定乘數時應考慮許多因素。建議使用本益比法時,可參考下列步驟:

選擇樣本企業

執行時應先選擇樣本企業,將市值除以稅後淨利,以得出適用之本益比。一般建議可選擇相同產業的公司,但其實應該是選擇現金流量增長潛力風險都相當的公司,只是這些資訊取得困難,所以產業相同,規模相當的公司就成為初步篩選標準。至於為什麼是現金流、增長潛力與風險這三個變數?這是可以驗證的:

公式一:股價=股利/(股權資金成本-股利成長率)

公式一應該還好理解,就是一家公司的價值來自於它未來能帶入所有現金流入的折現。將公式一的兩邊同除以EPS,得到公式二

公式二:股價/EPS=PE=〔股利發放率X(1+股利成長率)〕/(股權資金成本-股利成長率)

由公式二可知,本益比受以下因素之影響:(1)股利發放率,(2)股利成長率(現金流量與增長潛力),(3)股權資金成本(風險)。股利發放率受公司政策影響,股權資金成本則係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溢酬。

樣本整理

選擇樣本企業時,你可以挑一家覺得最接近的,但因本益比法本身所含「市場常態」的假設,應用時通常會多挑幾個樣本,有的人甚至會依「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」上的分類,將所有同類別的公司都當作樣本。樣本數量多不是件壞事,但建議可將這些樣本作統計上的描述,包括標準差、平均數、中位數、最大值與最小值等。藉由統計描述,你可以發現這些樣本不呈常態分布,由於淨利為負無法計算本益比,所以左邊最小就是零,但可能是一個右邊的長尾。這時建議除了排除極端值外,取中位數而非平均值會是較佳的選擇。

另外要注意的還有:(1)期間問題,(2)獲利結構問題。樣本計算時,分子的本期淨利,要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?滾動式的最近四個季度?還是最近3年或5年的平均?這些涉及使用者對於整體經濟環境波動幅度與投資人情緒的判斷,樣本要能代表目前的狀況,故有時甚至需要計算更早年度期間的本益比。獲利結構指的是當一家企業獲利波動過大,檢視其內容,若發現鉅額業外虧損,是否應人為排除後再計算?這些都是要思考的。

本益比調整

由於實際運用時,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企業,更何況我們計算出的本益比,通常是以「市場常態」的方式呈現。故實際運用時,應進一步考慮標的企業下列個別因素加以調整:

  1. 成長性:正相關。
  2. 股利發放率:正相關。
  3. 當前利率水準:負相關。
  4. 淨利穩定性:正相關。
  5. 是否上市櫃:正相關。
  6. 股票流動性(交易是否熱絡):正相關。

前段公式已說明現金流量、增長潛力與風險是影響PE的重要變數。當前利率水準直接影響股風險,而淨利穩定性、是否上市櫃與股票流動性,亦透過風險溢酬而影響風險,並進一步影響本益比公式二中的股利發放率除了影響PE,借用債券評價中重要的存續期間(duration)概念,也可理解股利支付率高的公司,其存續期間較短,利率風險較小,透過風險溢酬而影響風險,本益比也應較高。

適用上可直接調整本益比後再乘上標的企業稅後淨利,以得出標的企業應有市值。亦可依標的企業市值算出「目前本益比」,將「目前本益比」與「樣本公司本益比」比較,考量兩者差異之方向與大小,評估是否可由標的企業已知之個別因素說明其差異,以進一步了解標的企業股價是否高低估。

結論

相較於收益法,乘數法使用時不需要太多的信息,且計算簡便快速,也更能反映當時的市場情緒。收益法與市價法隱含了相異的觀點,即市場是否有效?收益法隱含了市場犯錯的可能,而且會隨著時間推移修正這些錯誤。市價法則是認為市場會在單支股票上犯錯,但平均而言是正確的。

身為散戶,比例對你而言無意義,習慣上我們會用每股多少錢思考,不過即便如此,建議你還是應對所投資公司的市值有概念,兩家市值相當的公司才具有比較性,兩家股價相當的公司不必然具有比較性。若經營新創事業或新創事業投資,你更應用市值觀念思考,有意義的企業價值對話是「一定比例持股多少錢」,而非「一股多少錢」。一家企業一年稅後淨利3千萬台幣,6倍本益比,持股20%,價值就是3千6百萬台幣。常聽到「勞務出資」、「無形資產作價」……等,在這種思維中,似乎就沒有太大意義。

實務中曾聽過被投資方告知「每股價格」是如何決定的,答案是為A輪為15元,B輪為17元,所以這一輪是20元。不知道你聽到的感想如何?只能說真讓人不知該如何談下去。我理解不能讓前幾輪投資者虧錢的想法,但也請你拿邏輯說服對方,而不是這種無厘頭式的回答。


1.Aswath Damodaran, The Little Book of Valuation, p79, 2011.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