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出企業價值

各位應該都投資過股票,應該也發現到,企業財務表現會影響到股價,確非唯一要素。資本市場很奇妙,有的公司獲利穩定,經營管理團隊也腳踏實地,但不獲市場青睞。相反的,有的公司甚麼都還沒做出來,公司也還在虧損,經營管理團隊憑著幾張PPT,就不斷的溢價從市場上拿錢。其中的訣竅就是如何與外界溝通企業價值。看完這篇文章,希望能讓您瞭解:
- 影響企業價值因素?
- 如何說出企業價值?
影響企業價值因素
良好溝通
賣股票跟賣其他商品沒有兩樣,要能讓買方知道這檔股票好在哪裡,才能賣到好價格,這得靠溝通。雙方用相同的語言,才有可能溝通。瞭解實務上如何評估企業價值,以及影響企業價值的關鍵因素,才能以對方聽得懂的方式,說服對方接受你的看法。
「價值」是雙方採用共同語言(評價模式)所定義出來的數字,與「價格」可能相同,也可能不同。價格是市場買賣雙方實際成交的數字。價格受買賣雙方掌握資訊、市場氛圍……等資訊的影響。特定時點之企業價值應是唯一值,但因評價過程中許多關鍵因素皆屬估計值,具有相當主觀成分,所以可能會有多種不同情境下的價格。懂得用評價模式說故事的人,較容易說服對方接受他的觀點。
常見企業評價模式可分為折現法與價格乘數法兩大類。本益比法即屬價格乘數法的一種,本益比法簡單好用,將企業價值與某一個關鍵因素(稅後淨利)間的關係簡化為一個乘數(本益比)。只要知道稅後淨利,再乘上本益比,就能獲得企業價值。例如公司稅後淨利1億元,本益比為6倍,企業市值即為6億。價格乘數法的缺點是過於簡化,將影響企業價值的多元因素簡化成一個乘數。常見的價格乘數法包括本益比法、價格對淨值比法與價格對營收比法等。不同產業適用的乘數不同,例如成熟性的製造業,比較適合價格對淨值比法,而尚未獲利的新創公司,可能就得以價格對營收比法評價。
當企業已有相當經營實績可供參考,投資雙方當然可以價格乘數法粗估企業價值。惟若企業剛起步,營運需要較長的醞釀期,除了營收都尚未出現或少的可憐,離獲利尚有相當距離,淨值亦呈現鉅額負數。則可採折現法評估企業價值。由於折現法嚴謹度高於乘數法,故投資者亦可能基於法令規定或其內部規章,傾向於以折現法評估企業價值。折現法又可細分為多種類型,惟其原理類似。都是將該資產未來能產生的現金流量,依預計流入時間點,以適當折現率折算為資產應有價值。相較價格乘數法,折現法所需預估的變數較多,不確定性也較大。
不論採折現法或價格乘數法,採用歷史或預估數據。企業價值評估通常受到下列因素影響¹:
營業收入
營業收入是投資人最重視,也最易觀察的指標。由於不需要太多額外人工處理,故與經營績效相關之資訊中最快可獲得的,亦為營業收入。上市櫃公司依法令規定,每月須公布營業收入。即便是非上市櫃公司,每兩個月須申報401表(營業稅申報表),亦可得知企業大致的營業收入。企業不賺錢,故事都還說得下去,如果連營業額都沒有,想要說服投資人買單就會比較吃力。
成長率
營業收入成長率亦為企業價值的主要來源。採價格乘數法時,成長率隱含在乘數中。例如比較美股中Nvidia與Altria(就是賣Marbo香菸的那間公司)就可以發現,兩者本益比差距極大。以3月中查詢seeking alpha網站所得資訊,Nvidia的本益比為60,Altria則為9,同樣的稅後淨利,兩者的市值差距可達6~7倍。折現法亦對成長率有極高的敏感性,成長率1%的變動,可能導致企業價值幾十趴的變動。
營業淨利率
營業淨利率=毛利率-營業費用率,此處將其簡化為營業淨利率,係由於當代經營環境,每家企業為產生收入而需支出的花費,拆分銷貨成本與營業費用的意義不大,分析上反而容易誤導(高毛利率的就是好公司?),例如生技公司為開發新藥所投入的研發費用,與晶圓代工廠蓋晶圓廠的資本支出有何不同?兩者均是公司為求帶來未來現金流入的投入,不同的只是實現的機率不同。另不論採價格乘數法或折現法,將營業淨利率進一步細分均無實益,故建議直接考量營業淨利率即可。
營業淨利率可參考過去歷史資料,或產業中標竿企業。但同時須考量產品供需狀況,原物料供需狀況與勞動市場供需狀況等大環境因素。越成熟的產業越容易估計,除了有長期間的歷史資料可供參考外,生產要素的供需狀況也越容易預測。除非企業僅有單一產品或服務,否則不同的產品結構(參考同業營業淨利率時)或改變(參考歷史營業淨利率時)都要納入考量,這也是為什麼當企業發布高營業淨利率的產品銷售比重提高時,股價會跟著往上走的主因。
無風險利率
無風險利率可參考7~10年的政府公債,無風險利率與整體經濟環境有關。由此你應該也能理解為何降息對股票市場是利多,因為它會推升整體市場本益比(採價格乘數法時)與增加現金流量折現值(採折現法時)。
風險溢酬
風險溢酬與企業所屬產業及其企業特質有關。一些景氣循環股,大賺大賠,風險溢酬肯定不低。負債比率高,管理者經營風格傾向冒險者,風險溢酬亦應高於同產業其他公司。小規模企業之風險溢酬通常高於大企業。這些都是影響企業風險溢酬的因素。簡單說,高風險高報酬,投資人不是不能承擔較高的風險,但要給他較多的補償(風險溢酬),所以同樣的收益,經過風險溢酬折現後,高風險企業的價值會比較低。
如何說出企業價值
擇時
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,重要性可能遠高於努力。前段所提影響企業價值的幾個關鍵因素中,無風險利率與風險溢酬似乎較難著力,但換個角度想,企業可以決定何時籌資,在哪個市場籌資,用什麼樣的題目籌資,這就是所謂的「擇時」。當市場資金寬鬆,價格便宜(無風險利率低),選的題目又是目前市場資金追逐的題材(AI?)本益比自然高,折現率自然低,選這個時點募資,就會事半功倍。
大市場
編製營業收入預測時,除了要考慮企業產品品項、產品組合、數量、單價、產能與通路等因素外,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忽略了企業的天花板。為了避免犯這樣的錯,可將營業收入進一步拆解為整體市場×市占率。市占率通常是新創企業最喜歡著墨的地方,在一個大市場中,佔有率只要從1%成長到10%,就能讓市值大躍進,這裡通常是企業大吹特吹的地方。故投資者通常會仔細檢驗企業的主張。企業的優勢來自於更優良還是更便宜的產品?企業的「獨門秘技」到底是甚麼?這些都要能具體清楚的交待,此處常常與其他部分連動,例如更便宜的產品,可能代表更低的毛利率與營業淨利率,投資者會檢視企業說法中的矛盾處,除非企業有獨到的技術,否則很難解釋賣得比行業中的大哥更便宜,毛利率又與他相同。
由此也可看出選題的重要性,神木之所以能成為神木,在它還是一顆種籽,落地時就已經決定,策略上是要取代既有產品,還是創造需求,都可以藉由估算整體市場的規模,以瞭解天花板所在。看到最誇張的財務預測就是其營業收入數字大於整體市場規模,這種就連看都不用看,就直接打回票了。
高成長
企業成立初期可能倍數成長,但不可能期待一直高度成長,對於成熟期以後的成長率,設定上不要高於無風險利率是比較合理的。另成長亦有其代價,不可能不投入任何資源就能帶來成長。若設定高成長率,就要想到如何設定再投資金額,而再投資金額則會減少現金流量或稅後淨利。亦或設定成長率係透過在陌生區域開發業務,開發新產品,或改變產品組合等達成,這些都可能增加風險溢酬,而導致企業本益比下降或折現率上升。
高獲利
參考同業或歷史淨利率以設定企業預期營業淨利率是相對安全做法,更精細一點,則可就企業與同業之差異或未來營運策略可能的改變做相應調整。例如同產業龍頭的營業淨利率是15%,一家新創企業,或許較有彈性,但一定比不上龍頭的規模經濟,這時將營業淨利率調低可能就是較合理作法,也讓你的故事聽起來較具實現可能性。市場挑戰者並非不能設定優於市場龍頭的目標,但要說服外部人士,就得拿出具體且可驗證的策略,否則只是讓人覺得你信心爆棚,除了自信外,甚麼都沒有。
結論
單看前段的小標,感覺在講大家都知道的廢話。在好的時機募資,描述企業是在一個具潛力,沒有(或很少)競爭者,利潤高的大市場中經營,不用知道企業價值如何評估都會做。但其中的重點在於「邏輯性」,好的故事背後要有合理,具邏輯性的數字支撐,否則很容易被戳破。實際執行上需要經營者與熟知企業評價與財會處理的專業人員配合。看完這篇文章後,若您還是有不知從何下手的障礙,都歡迎與我聯絡²。
1不論企業已繳出漂亮成績單,希望以過去的成功證明未來。亦或是過去表現不佳,希望投資人忘掉過去,往前看,相信夢想終會成真。以符合邏輯而合理的方式,將關鍵因素與故事結合,就是成功說服投資人的方程式。
2E-mail:kevin@wisdomstech.com;Tel:+886-2-6603-90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