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本也有防空洞

這是震智觀點虎年寫作規則改變後的第一篇。希望各位能多提供寶貴意見,讓電子報能為各位帶來工作上實質的幫助。過去最常聽到的意見不外乎是「文章內容看起來很專業,但專業到讓我看不懂,也不知道對我有什麼幫助」等等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各位不同的感受。身邊的朋友多認為會計師的專長就是幫客戶「作帳」,這真的是天大的誤會,帳務處理是公司的權責,所謂「審計」是指會計師對公司編制之財務報表進行查核後表示意見。會計師也有提供代客記帳服務,但若代客記帳又提供審計服務,就有違反獨立性之虞了。過去長期在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服務部門,確實也看過一些頗有「創意」作帳方式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存貨成本。希望閱讀完這篇文章後可以讓您瞭解:

  1. 製造成本分攤如何影響損益。
  2. 存貨評價如何影響損益。

用數字說故事的科學

會計是一門試圖以數字代替文字,表達交易的科學。企業日常營運所發生的大小交易,當然可以用文字敘述加以保存。只是當後續有需要時,這樣的資料處理很麻煩,不利於提取與分析。為了運用數學與統計上的方法,以產生有用的輔助決策資訊,就有必要用系統性的方式記載交易。很多人現在都可對「大數據」侃侃而談,在電腦發明前,會計應該是人類所發明,最接近大數據應用的系統了。個人認為會計科目的判斷就跟貼標的原理相同,交易資訊貼完標後,就可以依個人需求做各項分析。

如果是衡量一家企業從創立到清算,是不是有幫股東創造額外價值,這樣的工作相對簡單,因為我們只要衡量從投入現金到變現歸還股東的過程,現金是增還是減就知道了。但因為在企業經營過程,股東增增減減,入股退股都會需要評量公司價值,加上經營管理團隊定期評量績效的需求,所以免不了需要人為去切分不同期間。若要用一句話代表會計處理的價值,我認為是「將一家企業從創立到清算的股東價值增減變動切分在不同時間」。

製造成本分攤

想像你是一位大型半導體公司的CEO,公司主要的生產成本就是機器設備。今年終端消費市場突然萎縮,客戶訂單紛紛延期或取消,又面臨獲利目標達成的壓力,這時候該怎麼辦?平常一起喝酒的狐群狗黨神秘兮兮地向你建議,有考慮過「產線全開,加大力度生產」嗎?是的,你沒有聽錯,還真的有人這樣搞。純粹就是利用「分子不變,當分母增加時,得出的數值就會減少」這個數學常識。

產品售出即須列為銷貨成本。產品毛利等於售價減去銷貨成本,再乘上售出總數,就是銷貨毛利。為了生產產品,公司需要租廠房,買設備,僱用人員。取得這些資源都需要錢,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則不一定。彙總相關成本,並用系統性的方式分攤到每一個產品,就是成本分攤。類似半導體這種需要大規模資本投入的產業,設備折舊費用肯定佔總成本很大的比重。不景氣時,業者雖然無法決定售價,更無法決定銷貨量,但能不能改變單位存貨成本?有人就想,多生產一些,分母增加後,單位存貨成本不就往下掉了?這就像將折舊費用拉到防空洞,先灌到目前根本賣不出去的存貨中,等到市況轉好再拉出來見客,或是獲利後再一次打減損,甚至一把火把它燒了,還有理賠金(咦?)。

雖然不懂會計,你還自認有點現金流的常識,覺得為了美化財務報表犧牲這麼大很不划算。產品已經沒人買了還擴產,直接材料、人工、水電又不是不用錢。遇到不景氣時,意思意思生產幾個,全部的折舊費用還是攤到存貨,只是單位成本高點罷了。這時候你的簽證會計師可能會拿著「閒置產能損失」來跟你討論,希望你還是用正常產量分攤成本。並將正常產量與實際產量間的差異列為當期成本(例如成本1,0000元,正常產能1,000個,實際產量100個。依正常產量分攤之成本為每個1元,但因只生產100個,剩下900元不能歸到存貨成本,需要當期全數認列成本。)但必須很誠實的說,實際查核的查帳員受限於經驗與對產業的瞭解,到底有多少人有這個敏感度主動發掘公司有閒置產能問題,那就不好說了。

存貨評價如何影響損益

很多人都喜歡討論會計上的「漏洞」,並以發掘漏洞而沾沾自喜。依我的看法,會計上沒什麼漏洞,你認為是漏洞的,可能只是書還讀的不夠精,或實際執行面不夠確實所致。以存貨的成本分攤來說,即便你再想出100種花式成本分攤法,會計在報表日還有個大殺器,可以把所有的錯誤矯正,那就是存貨評價。以前存貨評價分成兩部分,一種叫存貨呆滯損失,一種叫存貨跌價損失,現在則僅有存貨跌價損失(過去須考慮呆滯損失,是因為我們預期放越久的東西越不值錢,所以骨子裡也是跌價損失),並帳列銷貨成本。想想這樣也合理,不論你是故意或純粹不懂,將存貨成本分攤錯了,都沒有關係,存貨評價損失這一刀最後砍下來,做個cut點,還是全部都叫銷貨成本(確認最後的存貨金額是正確的就好)。

會計原則規定當淨變現價值小於成本,則提列跌價損失。所謂淨變現價值,係指企業正常營運出售存貨所取得價款,減去使存貨達到可售狀態,還需要投入的成本。這個定義很有趣,同樣的存貨,由不同的企業持有,可能有不同的淨變現價值。打個比方,同樣是麵粉,做出來的麵包,吳寶春店裡賣的,肯定比你家巷口賣的貴上一截。但吳寶春的人事成本及行銷費用,應該也比你家巷口的麵包店還要高,淨變現價值=售價-達到可供銷售狀態前需要再投入的成本,所以兩家不同的麵包店,期末麵粉的淨變現價值就可能不同。

很多人看到公司的原物料下跌,馬上就聯想到跌價損失,這個方向沒有錯,但並非一定。當企業具有很強的定價能力(例如具品牌力),過往報表顯示的淨利率很高,代表企業將材料加工至可售狀態後再賣出,可享有極高淨利,這時企業出現跌價損失的機率就比較小。打個比方,你看到皮革的市場價格大幅下跌,是否就可據此推論HERMES下季的財報會有存貨跌價損失?這倒不一定,存貨成本不是跟市場價格比,是跟淨變現價值比,還是要回到皮革做成的包包價格是否能維持,以及將皮革做成包包的老師傅的人工成本是否上漲等因素,才能進一步判斷。

結論

整個企業生命週期中,現金從投資人投入到放回口袋的增減變動數就是企業總獲利,將總獲利分配到人為切割的不同期間,就是會計最重要,也最容易發生問題的地方。產品製造成本分攤是人為分攤的過程。由於只有售出的存貨才會成為銷貨成本,尚未售出的存貨還是資產,分攤的方式就會影響到企業當期損益的表現。所有的資產期末都需要評價減損,存貨減損(跌價損失)的評價,可以有效的解決不當成本分攤的問題,重點在於是否有效執行,這也是為什麼當投資人閱讀財務報表時,不能僅看損益表,存貨週轉率及現金流量表也非常重要的原因。另財報編制是基於企業繼續經營的假設,故存貨跌價損失的評估並非基於該等存貨的市場價格,而是基於企業在正常營運下之存貨變現能力,所以每家企業可能不同,不得不察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